新安药学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药物警戒 - 用药错误

用药错误

这些常用药并没有那么安全

文章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18-12-06 20:19:32 浏览次数:

C银翘片

C银翘片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C、山银花、连翘、马来酸氯苯那敏(抗过敏)、对乙酰氨基酚(解热镇痛),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

但据200411~20104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显示,有关维C银翘片的病例报告数共计1885例,严重病例报告共计48例。可引起全身发疹型皮疹、肝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间质性肾炎、白细胞减少等反应。

不仅如此,维C银翘片还可能存在以下风险:

C银翘片中含有的对乙酰氨基酚在80%的感冒药中也都存在,如果在服用维C银翘片的同时,还服用了别的感冒药,可能造成对乙酰氨基酚过量,引发严重的肝损伤,甚至器官衰竭乃至死亡。

因此,一定要注意用法与用量,以免相同成分摄入过多,引发不必要的风险。

复方甘草片

复方甘草片也是很多人用来治疗咳嗽的常用药,但它在国际上被列为受管制物品。有报道称,2014年一华人携复方甘草片赴美,被认为携带违禁物品,判5年不得入境。
复方甘草片属于复方制剂,除甘草外,还含有樟脑、苯甲酸钠、阿片粉等物质。其中主要起到镇咳作用的是阿片粉,而阿片粉即鸦片,连续服用有上瘾的可能,18岁以下人群风险更高。

甘草片中的甘草酸还可能造成低血钾症、浮肿、血压升高等情况,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也并非安全的止咳药物。

此外,大家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且咳嗽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射,有助于废物或异物的排出。如果在不明确病因的时候盲目服用止咳药,会掩盖病情造成误诊或影响后续治疗。不过,若是咳嗽严重到影响作息,或者痰液过于黏稠不易咳出,可视情况使用一些止咳化痰类药物。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也叫病毒唑,常被人们用来对抗病毒,治疗感冒。但实际上,这几乎不管用。

因为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常是鼻病毒、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等,而利巴韦林除了联合干扰素治疗成人丙肝以外,仅被有限推荐用于免疫抑制患者重度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雾化治疗。

换句话说就是,利巴韦林对普通感冒几乎没有效果,除非是少见的合胞病毒感染引发的感冒。不仅如此,所有的动物试验都显示,利巴韦林具有明显的致畸作用或胚胎影响,即使是1%的治疗剂量,也有明显致畸的可能性。所以,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备孕人群应该适当远离。

安乃近

安乃近的主要成分是氨基比林和亚硫酸钠,它也是一种常用的退烧药,但其副作用却不容忽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服药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的案例。

氨基比林的作用是退热止痛。但有资料显示,服用了氨基比林的病人有末梢血中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引发各种感染的情况存在。而且在1934年,美国有1981人因服用了氨基比林而造成死亡。

安乃近因含有氨基比林,作用与其类似,因此已在30多个国家被禁用或限用。

吗丁啉

吗丁啉(多潘立酮片)常被不少人用于治疗或缓解胃痛、胃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但20144月,欧洲药品管理局发布报告称,“多潘立酮与严重心脏疾病风险相关”。同时,欧洲药品管理局还建议应仅将其用于缓解恶心呕吐症状,不再用于胀气烧心等症状,且使用时间应不超过一周。

诺氟沙星

诺氟沙星能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对细菌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治疗肠炎痢疾。但很多急性腹泻的人也常用它来治病,殊不知,急性腹泻多是病毒引起的,诺氟沙星几乎没有作用。

不仅如此,长期服用诺氟沙星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还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肠道健康。它还能延缓未成年人骨骼发育,已被规定18岁以下人群禁用。

匹多莫德

匹多莫德是一种免疫增强剂,能提高低下的免疫功能,加速诱导免疫应答反应。

近年来,它也成了很多人的常用药。有数据显示,2016年,匹多莫德在国内等级医院的销售额达到35亿,零售药店的销售额达到4.27亿。

但如此畅销的药,却缺乏一定的安全性,在国外医学临床还处于试验阶段,疗效尚不明确。

今年3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明确将其定为3岁以下儿童禁用药品。

除了上述不那么安全的药物以外,还有一些常见的用药误区,也值得大家注意。

误区一:常吃润喉片能护嗓

润喉片的主要成分是药不是糖,如果时不时就含一片,容易降低口腔免疫功能,造成食欲下降、口腔溃疡等症状。

 误区二:中成药可以随便吃

很多人认为中成药没有副作用,或者副作用很小,服用时就没有那么多禁忌。其实不然,一些中成药的副作用也是值得重视的。

比如:清热去火的牛黄解毒丸,含有大黄、冰片、黄岑等性质寒凉的药,多服易伤脾胃。而且其中的雄黄含有砷,长期服用可能引发砷中毒。所以,连续服用牛黄解毒丸的时间应控制在3天左右,不宜超过5天。

误区三:不良反应多的药不安全

药品说明书上通常会注明服药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有的人看到那些不良反应多的药,就觉得不安全。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

通常来说,列举出来的不良反应越多,也有可能说明这种药的研究越透彻,越有助于人们规避风险。反而是部分不良反应尚不明确的药,其风险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