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药学
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药园地 - 中药养生

中药养生

亦食亦药的小麦家族

文章来源:转载 发布时间:2021-11-26 15:53:43 浏览次数:

我国最早关于小麦的记载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在《诗经·周颂》中也有关于小麦的诗歌,诗歌中将小麦称为“来”。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秋种冬长,春天茂盛夏天结实。其历经四季,具备四时中和之气,营养价值极高。除了作为粮食作物以外,小麦还有很多药用价值。本文将从小麦、面粉、浮小麦、麦麸、面筋、麦粉、麦苗等方面介绍小麦家族的药用价值。

小麦

小麦是禾本科植物小麦的成熟颖果,晒干入药,具有养心气、安心神、宁心志的功效。对于神志失常以及夜寐不安、心神不宁之症有显著效果。

小麦可清热,其味甘而润,润则阴生,故可除热。元代《饮膳正要》记载小麦“清热邪,止烦躁”,直接用小麦做粥食用可疗消渴咽干。《金匮要略》中记载,小麦配合炙甘草、大枣同用,方名甘麦大枣汤,对治脏躁,效果甚佳。此即利用了小麦养心清热的功效。宋代《奉亲养老书》中将小麦与通草一起水煎服,以治疗老年人小便频数,也与小麦入心经有关。中医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经有热下移小肠,则小便不利,清降心火亦可通利小便。

面粉

面粉为小麦去皮后磨成的细粉,俗称白面,是我国北方主食里的主要原料。由于地域及气候的缘故,出产于北方的小麦比南方的品质更高,口感更好,所以北方人更习惯将小麦当作主食。另外,古人言北方气候干燥,人身秉厚少湿,故而喜食白面。南方气候潮湿,麦面也常受潮,食后不舒,故而少食。

《本草纲目》收录陈藏器的观点,认为面粉“补虚。久食,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面粉营养丰富,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其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经脾胃运化后生成气血为身体所利用。其虽具有补养作用,但是也应适当摄入,不可一次性食入过多。孙思邈就曾提到过小麦面食“多食,长宿癖,加客气”。意思是小麦面食多吃会在腹内产生积食结块,还容易引发外邪侵袭。这可能和当时面粉的食用方法不合理有关,后世将面粉发酵后蒸食,并无积食之弊。

白面可入药疗疾。用冷水或温水调生白面内服,可以治疗大热大渴,中暍卒死,吐血衄血等症。炒白面用水或米粥调服,可涩肠止泻,此为面粉“厚肠胃”的一个表现。

面粉亦可外用,用于治疗多种红肿疼痛之症。如北宋《太平圣惠方》记载,小麦面可用来治疗妇人乳痈不消,取白面半斤炒为黄色,加入醋煮成糊状,涂于乳上即可。《千金方》记载白面和栀子同捣,水或油调为膏,可外敷骨折肿痛以及汤火烧伤。《普济方》记载白面和消石水调为膏,外敷足心,可引火下行,治疗小儿口疮。《海上方》记载远行脚上起泡,用水调生面涂上,一夜即消。

现代人发现,面粉过于精细会导致某些营养的缺失,从而诱发疾病,所以主张食用含有麦麸的全麦面粉。《本草拾遗》认为小麦“皮寒,肉热”,即麦皮寒而面粉热,面粉过精则热性偏重,易引起人体阴阳不平衡。全麦粉寒热平均,于人体有利。

元代《饮食须知》谓:“新麦性热,陈麦平和。”古人认为如果面食食用过多会导致身体内热,可常吃白萝卜以“解面毒”。《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莱菔”篇对此进行了记录。

浮小麦

浮小麦是小麦的发育不成熟的种子,性味甘咸,寒,无毒。因其干瘪中空,皮多肉少,入水漂浮,故称浮小麦。

在《太平圣惠方》中首次记录了浮小麦。这一药物的临床使用与北宋名医王怀隐有关。

有一次王怀隐用甘麦大枣汤治疗一妇人之脏躁症,该妇人同时还有夜间盗汗的症状。王怀隐本想先治好脏躁症,然后再治疗其夜间盗汗,没想到妇人服药五日之后,二症一并痊愈。他仔细回想,才意识到这次入药所用小麦又瘦又瘪,可能原因就出在这种小麦身上。后来他用这种小麦试着治疗盗汗、虚汗,治一个好一个。王怀隐后与王祜、郑彦、陈昭遇一起潜心研究医道,合编成《太平圣惠方》一书,并将浮小麦的功效记入该书。从此,“浮小麦”便入药,并为历代医家沿用至今。

从以上小故事中可看出浮小麦具有很好的敛汗作用。《本草纲目》中记载浮小麦可止盗汗自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汗为心之液,由表而发,浮小麦甘凉轻浮,气味俱薄,入心经能益心气,敛心液,又善于走表,实腠理,固皮毛,为养心敛汗,固表实卫之佳品。《卫生宝鉴》中将浮小麦用文火炒焦研为末,与米汤调和频服,用于治疗盗汗及虚汗不止。

清代《奇方类编》中记载浮小麦可治疗男子血淋不止。方法为将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加入砂糖煎水调服,此法亦是取其入心引血归经之效。

此外,浮小麦也具有补心、止烦、除热的功效,这和小麦一样。